本會訊息

恭喜本會文化合作委員會劉克襄委員榮獲「第六屆聯合報文學大獎」

活動訊息 : 2019.07.02

本會文合會劉委員以「早安,自然選修課」,於本年7月2日榮獲第六屆聯合報文學大獎肯定!
劉委員表示,「感謝台灣和香港兩處家園的啟蒙」;推薦劉委員的作家楊照形容劉克襄,每本書都是親身走訪過程。
聯合報文學大獎是聯合報設立的文學獎,每年頒發給一名仍在持續創作的台灣作家,獎金新台幣 101 萬元,是台灣常態型文學獎中獎金最高者。


新聞稿

【第六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劉克襄
近三年內作品:《早安,自然選修課》
評審推薦代表作:《溪澗的旅次》、《十五顆小行星》

獎金:新台幣101萬元暨獎座壹座

評審團:向陽、范銘如、陳育虹、傅月庵、楊照、楊澤、駱以軍(按姓氏筆畫序)

主辦單位:聯合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頌詞 開拓文學寫作豐富的可能性 ◎楊照
累積超過四十年的不懈創作,劉克襄在不同階段都留下了重要的代表作,開拓了文學寫作的豐富可能性。《旅次札記》中開啟的自然行旅紀錄,《漂鳥的故鄉》與《在測天島》大膽且強悍表現對於政治威權的批判,《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賀麼連連》探測動物小說的心理描述深度,《小鼯鼠的意見》結合自然思考與散文詩形式,再到整理改寫西方探險家早年在台灣所留下觀察史料,窮三年之力認真調查「小綠山」的都市荒野生態,結合人文與動植物時間感而形成的台灣舊路踏查,進入各地市場以行動與文字撫觸本土作物,進而甚至將自然視野拓及香港,寫下了令香港讀者驚覺自身山嶺環境存在的《四分之三的香港》……

跨越這麼多新創的文學領域,劉克襄一以貫之地出之以兩項「真誠」──一是行動、體驗上的真誠,總是親身走訪,抵達現場,即使寫入了高妙的想像,亦必然立基於勤勞收穫的現場即視上。二是文字中屏除華麗、節制收斂所產生的素樸感染力,他所表達的明確都是他所堅心信仰的,因而得以給予讀者在閱讀上充分的信任安全感。

從年輕時收回並徹底銷毀第一本詩集《河下游》的舉措,可見劉克襄絕不是沒有個性沒有脾氣的人。他的個性、脾氣保證了其文學作品內在的一分「骨氣」,不跟隨既有的道路,不輕易重複自我,但表現在外的,卻絕不炫耀、囂張、挑釁,有一種從堅定堅持中透顯出的安靜與溫柔。

最近幾年,劉克襄離開原來的媒體編輯工作後,社會涉入更深,卻仍然保持創作的活力。沒有身段地為鼓舞年輕人自我追尋而寫下了散文集《十五顆小行星》,也將長期對於本土生態的種種理解與思考寫成了可供中學學子閱讀的材料。在文學的系譜星圖上,從最高遠的文類風格創建,到最底層的簡筆傳鈔推廣,都看得見劉克襄的身影。我們無從猜測劉克襄的文學行旅下一步還會要踏查如何的風光,不過從他過去到現在的足跡來判斷,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必將繼續帶著他的詩心與文筆畫筆前進。

「聯合報文學大獎」今年選擇和劉克襄伴行一程。

得獎感言 一件圍裙的感謝 ◎劉克襄
主辨單位通知得獎時,我在後壁長短樹里,剛剛忙完一整天的農事。

從早上開始,負責活動的友人便央求我,務必要穿上一件農用的黑色舊圍裙。那是一位在地阿嬤從年輕時下田入灶,每天繫在腰身的工作服。圍裙布料是利用讀初中時留下的舊裙子,她親手裁剪,縫織而成。

假如阿嬤還在,今年應該百歲了。友人這麼說,突然間,我從有些困窘,頓時倍感榮耀。當地務農女性向來勤儉持家,早年環境貧瘠下,都會充分利用舊有物資。

能夠穿上阿嬤留傳近半世紀的重要遺物,我彷彿在森林長時打獵,終於被泰雅族耆老認可,允准在額頭上文面。這一榮光,許是來自在地農學前輩,對我過往參與社區和關心蔬果農藝的肯定。也可能,自己在這方面的相關書寫,對他們也多所促發吧。

這一天,從早忙到晚,終日繫著圍裙來去,阿嬤一輩子的刻苦耐勞好像都附身了,我一點也不覺得疲累。當工作結束,卸還給社區時,反而有些悵然若失。

旋即,我獲知得獎,情境跟早上領到圍裙時有點類似。我有些恍神,確定不是玩笑時,當下充滿激動。埋首寫作多年,有時期待的,何嘗不是這般驚喜和榮耀。

最近幾年,我的創作範疇不斷跨出台灣,香港郊野也是長期惦記的環境。感謝評審團的厚愛,感謝台灣和香港兩處家園的啟蒙。獲頒此獎,一如穿上傳統農事圍裙的高貴。未來在鄉鎮郊野的旅次上,大家一定會看到我,繼續繫戴這樣美麗的圍裙。

劉克襄簡介
作家,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晚近多行走港台各地郊野,善於以獨特而深入的田野觀察經驗解說,導覽各地古村老鎮和地理風貌,曾出版生態旅遊指南等著作多部。晚近較具代表性作品為《11元的鐵道旅行》、《十五顆小行星》、《男人的菜市場》,以及《四分之三的香港》,新近代表作《早安,自然選修課》。

評審團推薦入圍作家
張貴興
近三年內作品:《野豬渡河》

評審推薦代表作:《沙龍祖母》、《猴杯》

張貴興的小說文字,在某種演化的加拉巴哥群島意義上,我覺得較靠近朱天文、舞鶴,或是李渝和郭松棻。這十年我去中國大陸,偶遇大陸作家,他們會對我說我們台灣的小說文字太精緻、太艱澀、太雅、太難,但我認為張貴興的小說,恰可作為台灣的這些小說其實是中文現代主義實踐的,對文字風格化的推到極致,一個抵達之謎的解釋之鑰。

自2000年張貴興出版了《猴杯》,對我輩的小說選手而言可說是一本「鼎天之書」,某部分張貴興其實也深深影響了我。張貴興的小說寫得非常鬼氣,寫刀寫到出神入化,藏身各處細節的鳥雀、犬、蛇、鱷魚,萬物生死互纏的運鏡,其靈性、解析度皆不可思議。《野豬渡河》即使單篇拆開來看,都是極為驚人的作品,他不只書寫馬華歷史,更描繪肉身及心靈跌入非人深淵的感官世界,殘暴、痛苦,整個畫面是非常理想的「巴洛克」華文小說,斑斕絢麗,堪稱巔峰之作。(駱以軍)

夏 宇

近三年內作品:《第一人稱》

評審推薦代表作:《腹語術》

自1984第一本詩集《備忘錄》出版至今,夏宇一直是台灣新詩界的傳奇。

2016年的《第一人稱》她再次展現自我突破的創作想像,融合攝影與詩,藉鏡頭下的飄忽影像,詮釋瞬間情感思維,嘗試將之定格,呈現出接近抽象時空的感受;每一幀影像都是「剎那即永恆」的捕捉,每一行文字都提煉自似乎不具詩意的日常,賦予生活(生命)新的觀看與敘述方式。詩集不編列目次頁碼,彷彿遊戲之作,其實關乎詩人的才情膽識,先天的靈感直覺,及後天的苦心架構。

堅持藝術自主,為藝術而藝術,納藝術於生活,拒絕傳統道德觀念,創作形式開放、交錯互文,自覺的國際人,心靈(或實質)的異鄉人……這些現當代藝術特質,始終隱現在夏宇創作中;但夏宇想呈現的,說是「詩」,毋寧更是「詩意」,那最難掌握的,一切藝術的核心。(陳育虹)

鍾文音
近三年內作品:《想你到大海》

評審推薦代表作:《傷歌行》

鍾文音揚名台灣文壇多年, 擅長以女性個體為本位去探索情慾、旅行和母女議題,從《短歌行》和《傷歌行》開始放大格局,關注台灣波亂的百年歷史中庶民的生活與浮沉,並且嘗試以不同的敘述語言去貼近角色與時代。新作《想你到大海》的企圖更為宏觀,以馬偕博士夫婦的故事為藍本,記述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與台灣人接觸互動的跡履。尤其突出張聰明女士的聲音,演繹她由受虐的平埔族養女逐漸識字,與馬偕婚後加入傳道士與教育家行列的過程,成就一則台灣女性的時代傳奇。小說內容涵蓋歷史、地誌、宗教、性別、跨國文化與種族交流等主題,寫實基調的形式與考究典麗的語言文字中添加些微的魔幻色彩,是鍾文音迄今最具創作野心的代表作。成名作家能夠勇於跨出舒適圈、不斷拓展自己書寫的範疇與層次,鍾文音的自我挑戰與開展值得被肯定推薦。 (范銘如)

鴻 鴻
近三年內作品:《暴民之歌》

評審推薦代表作:《樂天島》

鴻鴻新著《樂天島》,是對台灣社會的歷史失憶、集體認同喪失,以及社會正義不彰的深沉控訴。他的詩緊扣當代台灣政治、社會與文化議題,或賦或比或興,都直指台灣社會充斥的強凌弱、大欺小、邪壓正的深層結構。

在表現技巧上,這本詩集也是「新現實主義」詩學的完美演出。他以異於現實主義的新表現技巧和方法,通過諷喻、錯置、割裂、拼貼的手法,試圖逼近現代社會、主流價值和權力關係的荒謬狀態與現實,寫出台灣社會面臨的兩大問題(社會的、政治的/自然的、環境的)的共構。近作《暴民之歌》,則聚焦於台灣社會運動(如反核、護樹、大埔事件、拆銅像、太陽花運動……)、國際人權議題(如聲援雨傘革命、紀念六四、反思以巴衝突……),他的詩和進入21世紀的台灣亂世已經結為一體。(向陽)

朱和之
近三年內作品:《逐鹿之海:一六六一臺灣之戰》

評審推薦代表作:《樂土》

21世紀以來,嚴肅小說與通俗小說界線愈趨模糊,類型小說逐漸與主流匯合,法國「龔固爾獎」與英國「布克獎」的消長,恰是最好說明。台灣文學要均衡發展,絕不可忽略類型寫作。

歷史小說乃類型寫作重要流派,且相對不易,作者必須具備「非虛構」的蒐集、鑑別能力,更需要「虛構」的想像力與筆下文采。台灣歷史小說且難上加難,因其特殊歷史進程,史料解讀格外繁瑣,多元種族風俗習慣語言不易掌握,更無論其他矣。此或所以台灣歷史小說一直不發達原因所在。

朱和之是少數以歷史小說創作為志業的文學工作者。他以敏銳眼光與無比熱情,致力探索台灣歷史的可能面目,讓讀者穿透時空限制,進入歷史現場,湧騰更多「同情的理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從而對這塊土地有了更多的「溫情與敬意」。《樂土》、《逐鹿之海:一六六一臺灣之戰》兩書即是其豐碩成果。(傅月庵)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3903523?utm_source=linemobile&utm_medium=share

更新日期 : 202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