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下稱策進會)與大陸委員會合辦的「香港映像-2023香港特別放映」將在10月21日(六)至22日(日)於臺北三創生活園區舉辦,為讓觀眾更能理解此次影展理念及香港藝術文化創作成果,特於12日晚間舉辦影展映前講座暨電影導讀「香港創作在臺灣-揮灑新篇章」,邀請策進會文合會召集人謝佩霓、文合會委員(友松娛樂董事長)丁曉菁、2023年以短篇小說集《煙街》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小說組)的香港作家沐羽,以及甫以新作《填詞L》(填詞撚)入圍今年第60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的香港導演黃綺琳,一同分享香港藝文工作者在臺灣生活及工作的觀察。
謝佩霓召集人指出,電影戀戀風塵在臺灣戒嚴時期,是選擇在香港辦理首映,得到國際獎項後,再回臺播映,目前情況則有所顛倒,因為臺灣擁有更大的自由創作空間,讓大量的香港文化精英因此選擇移居來臺,也豐富了臺灣文化藝術的多樣性與能量。而臺灣的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對於文化創作者,提供許多獎補助、放映優惠、協拍資源等支持,如果臺港兩地的文化工作者可以在擁有言論自由、空間自由、創作自由的臺灣組成團隊,一定可以在國際的藝術文化場域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丁曉菁委員表示,60年代臺灣的臺語電影曾經風靡一時、百花爭鳴,80年代香港則擁有除了美國之外產值最大的電影工業,臺港電影史的發展,給人歷史交替的感覺。電影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與經濟的縮影,也是我們面對世界的一扇窗。藉由這次的香港特別放映,可以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香港社會與人心的轉變,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黃綺琳導演說,香港因為受限於資金及市場問題,主要以拍攝低成本的寫實電影為主,往中國大陸的發展也因為缺乏電影工業的訓練以及大型拍攝的器械,遭遇到許多困難,現在只能講好香港自己的故事。而臺灣擁有比香港更大的時間與空間自由,比如一個單元劇拍攝的時間可以比香港多出一倍,也可以為了一個去遊樂園遊玩的場景,耗費許多預算成本,無論在創作空間、自我審查及客觀的環境上,都是創作者的天堂。作家沐羽認為臺灣的評論文化帶給自己許多養分,比如網路上的千字文,經常帶有制度、文化及歷史的內涵,與香港只是嘲諷一句話的情況大不相同。兩人均認為臺港兩地給予藝文人士的創作環境存有差異,臺灣提供較寬廣自由的創作空間及較友善的政策支持,香港則較重視成本及市場考量。
此次座談參與民眾超過60人,現場氣氛熱絡,透過臺港兩地專家學者的精彩對談,讓觀眾對於本次影展的內容、影片有更深入的認識了解。最後並播放「香港映像-2023 香港特別放映」精選的《尚未完場》、《窄路微塵》、《流水落花》和《毒舌大狀》4部兼具票房及深度意涵的電影預告片,歡迎影迷進入戲院一窺香港電影人的創作世界。
相關圖片
講座現場情形
講座現場氣氛熱絡
本會文合會謝佩霓召集人分享心得
本會文合會丁曉菁委員分享心得
作家沐羽參與與談
導演黃綺琳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