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 聯合報
這兩年台灣在香港舉行的各類活動多了,但從來沒有以如此袒露心懷來認識彼此的一場活動,而且是四個台灣女性,用不同的風格的話語,來袒露心懷柔情,應不多見。
台灣在香港活動多,文化有現在熱烈推展中的台灣月,經濟有各種台灣產品從茶到米的推廣,政治有不時舉行場面火爆的台港論壇,民眾交往有台灣各縣市的觀光活動,說香港月月都有台灣事,一點都不誇張。
柔情袒露的活動,因路平回家而起。路平永遠的身分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曾有的身分是台港駐港新聞文化代表,現在的一個特別身分是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她多年前離任香港時曾出了一本書,叫「香港已成往事」,但她現在認識到,對她來說,香港難以成為往事。
昨天駐港台灣經濟文化辦事處有一場特別的座談沙龍,路平是女主角,沙龍的題目是心與城市的對話,路平之前在香港長駐七年,出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對她來說,是艱苦重重的七年,對台港關係來說,那是推門開窗七年。
既然要用心來跟城市對話,路平就從香港人、台灣人的心情說起,她認為香港和台灣靠得這麼近,香港人和台灣人彼此有低估的地方,而現在香港昔日的傲歸於平實,台灣人也終於認識到自己的四面環海的島嶼。而香港人到台灣既多又深入,多到台北時而可聽到廣東話,深入到東海岸都有香港人的身影,還有香港人乾脆移居台灣。而台灣人現在也超乎過去的關心香港。
路平講台灣,告訴香港人如何用心與台灣對話。她講到台灣的諸多特色,包括台灣是沒有邊際的地方,是對公平、多元有深刻反思的地方,也是經典文化有全新詮釋的地方。她總結台灣三大特色幫助香港人用心來跟台灣對話,即台灣的青春感或叫青春無敵、台灣的複合多元、台灣海洋創意的包容友善。
香江風情/台港 心的對話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
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董事長路平近日再度訪問香港,她呼籲台港增進交流,並去除促進兩地交流了解的框架。
路平於19日來港,當晚出席了「愛心獎」頒獎禮,昨天與個別時事評論員和新聞界人士會晤,今早又出席了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的一項沙龍座談「心與城市的對話」。
在座談上,路平由她在港創辦的「台灣月」談起,講述了兩地文化差異,以及互相可借鏡之處。
與會的學者有香港中文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熊秉真、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葉月瑜,主持人則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顧問吳世家。
路平此行訪港,正值外界揣測台港關係是否因為兩岸關係不佳而受影響,一些媒體甚至報導台港「兩會」的接觸「停頓」。
對於以上傳聞,路平此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兩會下設的委員會一直如常互動,上月底,兩地的文化委員會才在台北會晤,經合會也曾於上月初在台北舉辦座談。
她說,作為一位作家,當初策進會找她擔任董事長,也是希望藉助文人的親和力推動相關工作,而策進會是「志工」性質,在推動兩地關係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少。
她說,希望透過策進會的工作,把台灣的好東西帶到香港,而這也是「兩會」存在的目的,希望港人能夠感受到台灣這種熱情。
路平並說,在策進會工作前,她曾在光華中心工作7年,期間了解到台港之間的不同,台灣較熱忱,香港則是「慢熱」。因此,在與協進會的互動中,她並未有太急切的期待,而是順其自然,彼此共同做好雙方都認為是好的事。
但她同時說,兩地在交流上不必綁手綁腳,交流是為了促進了解,而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最好去除框架,不必侷限在某些想法。
往後看,路平重申,促進雙方了解是很重要的事,而當前兩地民間已有很多交流,比如每年有大批港人赴台旅遊,近幾年也有人移民台灣。
此外,台方每年度在港舉辦的「台灣月」也是兩地交流的一個重點,這項活動把台灣的優質文化帶到香港,且愈辦愈好,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她說,希望在這樣的氛圍下,策進會和協進會盡力助推台港交流,以增進了解。
此前,路平擔任策進會董事長後,曾至少訪港兩次。
為促進台港在經貿和文化方面的民間交流,2010年,台方成立了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港方則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協進會)作對口。
此外,策進會下設了經濟合作委員會和文化合作委員會,協進會則下設港台商貿合作委員會和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作為對口,具體推動兩地在貿易、投資、旅遊、文化和創意產業等方面的交流和討論。
策進會董事長路平訪港 籲兩地去除交流框架
媒體報導 - 超訊
12月21日上午,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的沙龍座談「心與城市的對話」在灣仔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展開。此次座談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吳世家博士主持,台灣知名作家、前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女士,香港中文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熊秉真教授、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葉月瑜教授均受邀參與。
其中,作為主講者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台灣知名作家路平女士在現場做了精彩發言,受到現場參與者的關注。
據悉,路平女士的創作涉及社會、文化、性別、政治、人權等多個方面,無論創作的技巧、文字的錘煉,形式的多元、題材的縱深,都深具出入時空,開疆拓土的成就。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婆娑之島》、《行道天涯》、《袒露的心》,短篇小說《玉米田之死》、《百齡箋》、《凝脂溫泉》等,曾獲聯合報小說獎、時報散文獎、時報劇本獎、吳三連獎、金鼎獎等多種獎項。
路平女士的人生經歷也是豐富而具有傳奇色彩。她生長於台灣,求學美國,又曾在香港工作過七年,跨越了多座城市工作、生活的她,對香港至今有著難以割捨的情誼。在座談會上,她從台灣人和香港人兩種不同的身份,分析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共通點和優勢,娓娓訴說她對城市的種種感悟和體會,這場關於「心與城市的對話」或許對你我都有所啟發。
港台:從互相低估到相濡以沫
路平女士曾寫過一本《香港已成往事》,但對於她來說,香港從來不是往事。她說:“回到台灣後,每天都會想念,記掛香港”。談到香港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她說:“儘管彼此的地理位置靠的很近,但又互相低估,看不到對方的好處。”香港曾有殖民地的身世,但也因此有著經濟上的優勢,台灣在她眼裏,就像是第三世界,低矮的房子,有點土氣;台灣看香港,由於原先教課書的關係,總覺得自己是中央是正統,是長江、黃河、是高山峻嶺,而香港,只是中國南方的一個邊陲城市。彼此都看不到對方真正的價值。
但近年來,逐漸有了改變。香港依然高效,進步,但傲氣漸收,而臺灣也逐漸認清自己只是一個四面環海的“番薯”形小島,原先以為的長江大河只是一條位於中部的濁水溪,香港和臺灣的心境都歸於樸素、平實,這樣的心境反而讓彼此有了更多深入瞭解的機會。瞭解彼此之間的不易,過去的身世、如今的挑戰、面對未來的惶恐。現在的狀態更多是相濡以沫。香港人去台灣,身處某條小巷,感受到她背後的歷史記憶和溫潤的臺灣生活。臺灣媒體近年來對香港的報導篇幅也大大增加,趨向客觀。在這十幾年中,彼此的理解,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文化藝術成為港台溝通的橋樑
路平女士認為,在香港和台灣彼此瞭解的過程中,文化藝術充當了良好的促媒作用。文化藝術是心的故事,心靈的觸碰,「同理心」的產生讓瞭解更為深入。台灣在文化價值方面的優勢始終不輟,日益豐富,在她眼裏主要有三大特色:
青春無敵
「青春無敵」是臺灣最大的特點,臺灣因此永不失色。臺灣的小日子和小確幸,人與人之間真正的相識、相知、相親,人心的淳樸。“青春無敵”這一特色很好地體現在臺灣電影上,2007年《不能說的秘密》、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2009年《聽說》、2015年《我的少女時代》等等,青春氣息,真心純情,這讓臺灣在整個華人世界中變得很特殊。在真心純情之中,也有深刻的反思,社會上還有很多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類深刻反思成為了臺灣社會中一股嶄新的力量。
複合多元
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和日本動漫和結合,誕生的《東籬劍遊記》,兼具傳統霹靂木偶戲和日本動漫的優點,武打動作乾淨俐落,配樂又有日漫的豐沛感情,臺灣的接合力體現其中。再如臺灣重新演繹中華文化中最燦爛的一部分,臺灣國光劇團與香港管弦樂團連手跨界合作《快雪時晴》,從東晉到當代臺灣,從書法到京劇南渡,共譜京劇與交響樂的華麗樂章,從香港視角,照見海峽兩岸的離散流轉與沉澱。
海洋創意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的熏風為台灣帶了豐富的文化創意,大大小小的音樂節,墾丁春浪音樂節、海洋人民音樂會,它沒有主旋律,就像溫暖的洋流,動感、青春。當臺灣的“原住民民謠之父”胡德夫,掀起電子琴蓋,閉上雙眼、隨性地自彈自唱起來時,在場所有人都會同意:縱有更多華麗,也未必能創造出此刻的感動與滿足。海洋的寬闊無邊,它所帶來的溫暖平靜,包容萬物,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也永不失色。
路平談港台:香港不是往事,台灣青春無敵
媒體報導 - 中央廣播電台
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董事長路平近日再度訪問香港,她呼籲台港增進交流,並去除促進兩地交流了解的框架。
路平於19日來港,當晚出席了「愛心獎」頒獎禮,昨天與個別時事評論員和新聞界人士會晤,今天(20日)早上又出席了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的一項沙龍座談「心與城市的對話」。
在座談上,路平由她在港創辦的「台灣月」談起,講述了兩地文化差異,以及互相可借鏡之處。
與會的學者有香港中文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熊秉真、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葉月瑜,主持人則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顧問吳世家。
路平此行訪港,正值外界揣測台港關係是否因為兩岸關係不佳而受影響,一些媒體甚至報導台港「兩會」的接觸「停頓」。
對於以上傳聞,路平此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兩會下設的委員會一直如常互動,上月底,兩地的文化委員會才在台北會晤,經合會也曾於上月初在台北舉辦座談。
她說,作為一位作家,當初策進會找她擔任董事長,也是希望藉助文人的親和力推動相關工作,而策進會是「志工」性質,在推動兩地關係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少。
她說,希望透過策進會的工作,把台灣的好東西帶到香港,而這也是「兩會」存在的目的,希望港人能夠感受到台灣這種熱情。
路平並說,在策進會工作前,她曾在光華中心工作7年,期間了解到台港之間的不同,台灣較熱忱,香港則是「慢熱」。因此,在與協進會的互動中,她並未有太急切的期待,而是順其自然,彼此共同做好雙方都認為是好的事。
但她同時說,兩地在交流上不必綁手綁腳,交流是為了促進了解,而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最好去除框架,不必侷限在某些想法。
往後看,路平重申,促進雙方了解是很重要的事,而當前兩地民間已有很多交流,比如每年有大批港人赴台旅遊,近幾年也有人移民台灣。
此外,台方每年度在港舉辦的「台灣月」也是兩地交流的一個重點,這項活動把台灣的優質文化帶到香港,且愈辦愈好,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她說,希望在這樣的氛圍下,策進會和協進會盡力助推台港交流,以增進了解。
此前,路平擔任策進會董事長後,曾至少訪港兩次。
為促進台港在經貿和文化方面的民間交流,2010年,台方成立了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港方則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協進會)作對口。
此外,策進會下設了經濟合作委員會和文化合作委員會,協進會則下設港台商貿合作委員會和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作為對口,具體推動兩地在貿易、投資、旅遊、文化和創意產業等方面的交流和討論。
路平訪港 籲兩地去除交流框架
媒體報導 - 中央社
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董事長路平近日再度訪問香港,她呼籲台港增進交流。
路平於19日來港,當晚出席了「愛心獎」頒獎禮,昨天與個別時事評論員和新聞界人士會晤,今早又出席了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的一項沙龍座談「心與城市的對話」。
在座談上,路平由她在港創辦的「台灣月」談起,講述了兩地文化差異,以及互相可借鏡之處。
與會的學者有香港中文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熊秉真、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葉月瑜,主持人則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顧問吳世家。
路平此行訪港,正值外界揣測台港關係是否因為兩岸關係不佳而受影響,一些媒體甚至報導台港「兩會」的接觸「停頓」。
對於以上傳聞,路平此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兩會下設的委員會一直如常互動,上月底,兩地的文化委員會才在台北會晤,經合會也曾於上月初在台北舉辦座談。
她說,作為一位作家,當初策進會找她擔任董事長,也是希望藉助文人的親和力推動相關工作,而策進會是「志工」性質,在推動兩地關係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少。
她說,希望透過策進會的工作,把台灣的好東西帶到香港,而這也是「兩會」存在的目的,希望港人能夠感受到台灣這種熱情。
路平並說,在策進會工作前,她曾在光華中心工作7年,期間了解到台港之間的不同,台灣較熱忱,香港則是「慢熱」。因此,在與協進會的互動中,她並未有太急切的期待,而是順其自然,彼此共同做好雙方都認為是好的事。
但她同時說,兩地在交流上不必綁手綁腳,交流是為了促進了解,而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最好去除框架,不必侷限在某些想法。
往後看,路平重申,促進雙方了解是很重要的事,而當前兩地民間已有很多交流,比如每年有大批港人赴台旅遊,近幾年也有人移民台灣。
此外,台方每年度在港舉辦的「台灣月」也是兩地交流的一個重點,這項活動把台灣的優質文化帶到香港,且愈辦愈好,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她說,希望在這樣的氛圍下,策進會和協進會盡力助推台港交流,以增進了解。
此前,路平擔任策進會董事長後,曾至少訪港兩次。
為促進台港在經貿和文化方面的民間交流,2010年,台方成立了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港方則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協進會)作對口。
此外,策進會下設了經濟合作委員會和文化合作委員會,協進會則下設港台商貿合作委員會和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作為對口,具體推動兩地在貿易、投資、旅遊、文化和創意產業等方面的交流和討論。
路平訪港 籲兩地增加交流
媒體報導 - 經濟日報
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董事長路平近日再度訪問香港,她呼籲台港增進交流,並去除促進兩地交流了解的框架。
路平於19日來港,當晚出席了「愛心獎」頒獎禮,昨天與個別時事評論員和新聞界人士會晤,今早又出席了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的一項沙龍座談「心與城市的對話」。
在座談上,路平由她在港創辦的「台灣月」談起,講述了兩地文化差異,以及互相可借鏡之處。
與會的學者有香港中文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熊秉真、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葉月瑜,主持人則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顧問吳世家。
路平此行訪港,正值外界揣測台港關係是否因為兩岸關係不佳而受影響,一些媒體甚至報導台港「兩會」的接觸「停頓」。
對於以上傳聞,路平此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兩會下設的委員會一直如常互動,上月底,兩地的文化委員會才在台北會晤,經合會也曾於上月初在台北舉辦座談。
她說,作為一位作家,當初策進會找她擔任董事長,也是希望藉助文人的親和力推動相關工作,而策進會是「志工」性質,在推動兩地關係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少。
她說,希望透過策進會的工作,把台灣的好東西帶到香港,而這也是「兩會」存在的目的,希望港人能夠感受到台灣這種熱情。
路平並說,在策進會工作前,她曾在光華中心工作7年,期間了解到台港之間的不同,台灣較熱忱,香港則是「慢熱」。因此,在與協進會的互動中,她並未有太急切的期待,而是順其自然,彼此共同做好雙方都認為是好的事。
但她同時說,兩地在交流上不必綁手綁腳,交流是為了促進了解,而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最好去除框架,不必侷限在某些想法。
往後看,路平重申,促進雙方了解是很重要的事,而當前兩地民間已有很多交流,比如每年有大批港人赴台旅遊,近幾年也有人移民台灣。
此外,台方每年度在港舉辦的「台灣月」也是兩地交流的一個重點,這項活動把台灣的優質文化帶到香港,且愈辦愈好,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她說,希望在這樣的氛圍下,策進會和協進會盡力助推台港交流,以增進了解。
此前,路平擔任策進會董事長後,曾至少訪港兩次。
為促進台港在經貿和文化方面的民間交流,2010年,台方成立了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港方則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協進會)作對口。
此外,策進會下設了經濟合作委員會和文化合作委員會,協進會則下設港台商貿合作委員會和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作為對口,具體推動兩地在貿易、投資、旅遊、文化和創意產業等方面的交流和討論。
路平訪港 籲兩地去除交流框架
媒體報導 - 雅虎新聞
台港策進會董事長路平近日訪港,她呼籲台港去除促進兩地交流了解的框架;圖為路平此行出席一項文化座談。(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提供)
媒體報導 - 亞洲週刊-1

2019年1月13日 第33卷 02期
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平路運用策進會的平台推動台港文化交流,她認為文化是加法,要把文化人的熱忱加乘再傳遞出去,不應只有冰冷的政策,她也鼓勵民間在不同角度各自交流。
平路依舊留著一頭嫵媚長髮,高挑削瘦。這天她穿戴紅裙長靴,令人完全看不透她的年齡。這位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專程赴港,主講「心與城市的對話」論壇。自台灣總統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交流趨冷,港台關係也不會熱到哪裏。香港和台灣的經貿及文化交流,有個雙方政府主導的非官方間互動的重要平台:香港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與台灣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平路以策進會董事長身份到港,引起各方關注。十二月二十一日,在香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於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辦一場沙龍座談,除平路主講外,與談人是香港嶺南大學文學院長葉月瑜、香港中文大學熊秉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吳世家博士。
筆名「平路」的作家路平現任台灣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二零一六年七月又出任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負責推動台港文化和經濟交流工作。她早在二零零三年起,赴港擔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共七年。在港工作期間,她創辦了「台灣月」,引進台灣文藝界人士赴港演出或主講,讓港人了解台灣的文化精髓。目前「台灣月」已成為台港互動的重要活動之一。平路掌管策進會,由於她熟悉香港事務,尤其在文化層面上有著豐厚的人脈和交流經驗,外界都關注在其領導下的策進會與協進會之間的互動。台灣策進會的對口機構是香港協進會,主席李大壯之前是協進會轄下港台商合會主席,他經貿經驗豐富,年輕時學的是藝術,旁人眼裏「平」「李」之間有不少「共同語言」。
在這場論壇上,平路說,「在香港離任回台灣最後那一年,寫了一本散文集《香港已成往事》,回到台灣才發現,香港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往事,每天都會想到。待在香港七年,是我全心全力工作、付出而得到成果的歲月,是特別有感情的。在香港創辦『台灣月』,艱苦重重,如今在香港、澳門開枝散葉,希望未來世界各地都會有『台灣月』」,「從十幾年前我到香港的第一天起,香港就在我心裏」,「無論年歲幾何,人生總是短暫。在短短一生中,有一個讓我每天記掛的地方,就是香港」。
她說,「香港和台灣在這樣一個心境歸於平實樸素之下,在文化價值上反而有很多彼此了解的契機」,「了解彼此不容易,過去的身世,如今的挑戰,面對未來的惶恐,彼此都有一些所謂的『相濡以沫』」,「我未來會在台灣終其一生,那裏有我最深刻的感情。香港是我在台灣之外的故鄉,也寄託了很多感情。如果一個人的心可以分配的話,至少我有一半的心思都留在香港」。她說,在文化價值和人文價值上面,台灣的優勢經歷風風雨雨始終不變,這也是對台灣無限的期許。她從三方面作剖析:台灣相對於整個世界是相對純潔的地方,人跟人之間沒有計較,是真正的相親;台灣是複合多元的;台灣非常具有海洋的創意和豐富性。
獨家專訪﹕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平路 台港文化交流文化是加法
媒體報導 - 亞洲週刊-2
2019年1月13日 第33卷 02期
台灣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惡化,但台港仍然保持經貿文化交流。
台港論壇
台灣民進黨上台執政後,兩岸關係愈趨惡化。香港和台灣經貿及文化交流有個雙方政府主導的官方互動重要平台:香港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與台灣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香港的協進會主席是李大壯,協進會下設「港台商貿合作委員會」(商合會)及「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文合會);台灣的策進會董事長是平路,策進會下設「台港經濟合作委員會」及「台港文化合作委員會」。兩對委員會對口,就港台共同關心的經濟、文化及其他合作事宜作交流和討論。
據策進會透露,這兩年策進會經合會與協進會商合會每年都輪流舉辦「台港經貿論壇」。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在台灣舉辦「二零一八年台港經貿論壇」。七月經合會召集人李棟樑率團訪港,與商合會年度交流,並見證「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與「香港物流商會」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合作備忘錄之簽署。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在台灣舉辦「台港物流及配銷通路合作」產業座談會;七月在台灣舉辦「台港旅遊業合作」交流座談會。
在文化交流方面,策協兩會之文合會於一七年十月、一八年十一月在台港舉辦「港台第七屆文化合作論壇」、「第八屆台港文化合作論壇」。二零一七年五月平路率同文合會召集人黃明川及多位委員,赴港澳舉辦「他們創作.他們生活——台灣東海岸美學」紀錄片放映會。二零一八年九月在台南舉辦「二零一八台港青年文創營」,主題為「台南新文創」。另一方面,協進會現每年設有「促進台港交流活動資助計劃」,這項計劃把台港交流推廣至社區各層面,透過資助本地非政府機構舉辦活動,增進兩地民間的相互了解。
台港的經貿文化交流
相關圖片
路董事長(前排右一)出席第13屆「愛心獎」頒獎典禮,典禮完畢後與...
路董事長(左)與愛心獎終審委員會主席梁愛詩合影。
大館導覽人員為路董事長解說當期特展─「關公駕到」重點內容。
大館導覽人員向路董事長解說大館建築群的歷史沿革及目前規劃。 (1...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心與城市的對話」沙龍講座,由路董事長主講,...
路董事長及與談者互動精彩,與會者均深受吸引,聚精會神。